目前分類:鐵人三項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裁判定位

鐵人三項運動長期以來一直是國人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更是媒體轉播與報導的熱門項目。鐵人三項裁判雖然在比賽中擔任配角,但卻是整個比賽裡最重要的掌控者,必須對規則融會貫通,培養高超的執法技術並且以認真負責的態度、良好的適應能力來執法,以展現正義。尤其不應該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而影響最終的判決。一位盡責的裁判必須做到堅持原則、秉公執法,尊重選手,保持公平公正的立場。

二、裁判危機處理能力

鐵人三項對選手體來說是嚴酷的考驗,比賽自游泳轉換至自由車,再從自由車轉至路跑,再有經驗的選手都容易在過程中發生危險,當危險發生之時,在現場最接近的工作人員往往都是裁判,因此,裁判如何在意外發生時,協助選手脫困(呼叫救護車、現場交通排除、臨時動線引導…等等),將所發生之意外減至最低,是重要的課題,甚至具備CPR急救技能更佳,而受人尊重的裁判往往能早一步主動發現問題,避免選手意外發生。

三、鐵人三項裁判應具有的專業執法技術及狀況應變處理

鐵人三項裁判幾乎都會研讀規則條文及判例,但是在執法時,卻常常出現宣判尺度與國際鐵人三項總會強調的觀念產生重大落差,這是顯示一位鐵人三項裁判水準的表現,有一些裁判不能接受他人指教!經過多年觀察,鐵人三項選手最容易出現犯規情形,歸納如下:

  1. 於游泳階段,提早入水、借助物品浮力、抄捷徑、少圈、阻擋他人…等等,以上都是不被允許的。
  2. 於自由車階段,遇車輛故障時由他人協助修車、逆向超車、抄捷徑、提早折返,進、出轉換區時逾線下車或提早上車…等等!
  3. 於路跑階段時,裸露上半身、惡意阻擋他人、少圈、抄捷徑等等。

四、提升自己專業素養

以上出現的狀況,是許多裁判面臨的挑戰,無論哪一種等級的裁判,都要接受檢視,這些狀況最值得裁判警惕!此外,要具備專業的執法技術,鐵人三項裁判可從下列三方面自我要求,來提升自己的裁判專業素養。

(一)裁判研習(討)會的不斷參加

裁判要能不斷的進修(不是參加過1次就好),多參與研討相關規則的精神,在執行裁判的過程中才能更加果斷,更迅速做出正確的判決。

(二)增加執法經驗的累積

擔任鐵人三項競賽執法的裁判,都必須經過檢測並取得證照才能參與執法,在不同等級的鐵人三項比賽中,裁判對於選手的犯規處理,建立相同的宣判標準,讓比賽順利進行,這需要裁判執法經驗的累積。

(三)對鐵人三項比賽戰術的了解

一個好的鐵人三項裁判除了上述重要面向要求外,對於選手教練在場邊賦與選手戰術的任務亦必要對戰術有相當的了解,才能確切掌握比賽的脈絡。

五、執法前應做好身理及心理準備

而在生理層面就體能方面探討,在一場正式鐵人三項比賽中,比賽過程長達2至4小時,半程比賽大約1至2小時,有時整天的比賽受限執法點位置因素,有些裁判根本沒時間上廁所或喝水,因此體能的要求對於鐵人三項裁判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要素,如何在烈日當頭的天候下保持良好的體力是重要的,建議上場執法前,要帶足1.水 2.個人防曬用品 3.輕便雨衣 4.保暖衣物…等。

結語

拜國內鐵人三項運動普及之賜,現今的鐵人三項競賽轉換節奏相當快速,對於擔任裁判者身體素質的要求更高,如果比賽中裁判靈敏性不足,對比賽過程就容易產生誤判、漏判或錯判的發生,所以擔任裁判者平時即應保持良好的體能素質,才能因應場上瞬息萬變的狀況。並且必須時時跟隨時代腳步,對新的規則進行研討與了解,才不會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


裁判應有的基本認知-選手競賽時

鐵人三項競賽中,參賽選手應按項目規定依次連續進行游泳賽段、游泳至自行車的轉換、自行車賽段、自行車至跑步的轉換、跑步賽段,直至到達終點完成比賽。

游泳賽段:

參賽選手可以使用任務泳姿進行比賽,但一般均採用游進速度最快的捷泳(自由式)姿勢。參賽選手可以踩水或漂浮,或者站立在水底或抓住靜止物體休息。如果有參賽選手不按規定路線游泳,抄捷徑刻意縮短賽程,則將被取消比賽資格。

自行車賽段:

比賽前,裁判員將對所有參賽選手的車貴和安全帽進行檢驗。比賽中,參賽選手必須按照定的賽道方向騎行;不得阻擋、影響其他選手的騎行和超越。

跑步賽段:

參賽選手必須用雙腳完成全程比賽。可以跑或走,但不可以爬行。賽事醫務主任有權對他們認為身體狀況已出現不良現象或喪失比賽能力的參賽選手提出停止比賽的要求。

終點排名與成績:

每名完成比賽的參賽選手成績應包括:游泳比賽時間、自行車比賽時間、跑步比賽時間和總時間。在比賽中,違規的參賽選手將受到警告、取消比賽資格、停賽或者禁賽的處罰。


裁判應該要求觀賽者的禮儀

鐵人三項運動是高強度的耐力性競賽項目,是對參賽選手體力和意志最具考驗的運動項目。比賽中,當參賽選手通過時,觀眾應熱情地為參賽選手鼓掌加油。觀眾應遵守比賽現場的規定,禁止進入賽事工作管理區域;禁止穿行比賽通道和賽道隔離設施。經過比賽通道各出、入口時,應聽從管理人員(裁判)指揮。觀眾要服從管理人員(裁判)的指揮,不要橫穿賽道,以免影響參賽選手的比賽,或對參賽選手和自身造成傷害。觀眾一定要考慮天氣情況,注意防曬、防雨、要理智觀賽,不得向賽道投擲水瓶和物品,此外,觀眾不得向通過的參賽選手身上潑水或遞飲用水,以及幫助發生自行車故障的參賽選手修車。


裁判應有的基本認知-人、身器材規定

於游泳階段:

  1. 游泳賽段必須戴游泳帽,但是如果參賽選手在賽程中無意丟失了泳帽不受處罰。
  2. 允許使用泳鏡和鼻夾,但是用來幫助游泳的器材是不允許的,比如腳璞、手套、短漿或者浮漂等都禁止使用。
  3. 原則上水溫在20度以上(視大會實際規定為準)不穿防寒衣,水溫如果在14度以下就必須穿防寒衣。如果水溫於這兩者之間由技術手冊或大會裁判長規定來決定參賽選手是否需要穿防寒衣。
  4. 原則上防寒衣厚度規定不得超過5mm厚(浮力及安全考量),而且參賽選手的泳褲必須有上身(連身泳衣)。

於自行車階段:

  1. 在自行車賽段中,參賽選手必須佩戴安全帽(不得使用場地計時車是安全帽)。
  2. 自行車一定要按照規格(大會為了選手彼此安全,有權力禁止某些類型自行車參賽),除非參賽選手的特殊需求(身材太高或者太矮)可以例外。
  3. 大會至少要在賽前24小時要檢查車輛(全國賽以上等級的比賽),以便留出時間讓參賽選手按照規則要求做出必要的修正。
  4. 參賽選手必須在指定的自行車架上取出和放回他們的自行車和安全帽(全國賽以上的比賽有選手專用置物箱)。

於路跑階段:

  1. 參賽選手在長跑賽段中必須穿鞋(自行車賽段中不是必須的)和運動服。
  2. 不得裸露上半身。
  3. 號碼布需置於胸前。
  4. 不得故意與其他選手一定並肩進入終點。

 

文章標籤

mingyi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中距離與長距離跑步之生理特徵

人體心臟屬於橫紋肌,但不是隨意肌,它一定要靠身體肌肉的活動來帶動其心跳加快以運動,而長距離的跑步活動就是最能增強心肌的運動。如果以健康長壽的觀點來看,心臟耐久年限是生理極限的指標,心臟跳動如果停止或不再跳動,生命即告結束。

從生理學代謝系統稱中長距離跑為有氧系統,也就是說中長距離屬於有氧性的運動項目,而短距離跑屬於無氧性運動項目。然而,以現今訓練的發展趨勢來推論,中距離項目其實還蠻偏無氧性速度+有氧性耐力運動。

貳、中距離與長距離跑步之基本認知

中距離跑步包括800公尺、1500公尺,這兩種運動項目需要具備不同的速度能力、力量與耐力,並且嚴格要求訓練與比賽的態度。中距離跑是田徑運動中,最具有挑戰性的運動項目之一,它必需為生理機能與鬥志精神做萬全的經營與表現。除了能夠應付長時間高速度、持續跑之外,精神力量更是不容鬆懈,因為身體在跑的過程中所經歷的痛苦,必需用堅強的毅力支撐著。這種毅力的支撐是靠平時訓練中增強的,也就是說訓練的目的,不單是為了比賽時要用到的耐力而已,更重要的是為了增強堅持到底的信心。

長距離跑是指3000公尺障礙、5000公尺及10000公尺。這三種項目屬於大強度運動,持續時間在9-40分鐘之間,是全身性的、耐力性的有氧運動。長距離跑步會訓練到神經系統,經常訓練長距離跑的跑者,其大腦皮層和神經系統特別穩定,對各肌肉群及內臟器官協調能力也大大提高,具有很強的意志力及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意志。

參、中距離與長距離跑步之技術要點

中長距離跑步姿勢與動作結構在800及1500公尺項目之間變化不大。這兩個項目都採取直立姿勢跑步,兩眼保持平視,視線注意力放在跑道的50公尺到100公尺之間,如果是採取跑住領先群跑法,兩眼建議落在前面跑者的肩膀上,餘光則投射在右側。中距離跑步節奏與短跑相似,除了跑的經濟,步長短些,用整個腳掌著地,腳蹬離地面時不向臀部靠攏。而跑800公尺跑者的動作看起來很像跑400公尺高高地提踵,其實還是有差異的,關鍵就在重心與支撐點,當身體的重心移過支撐點時,選手開始後蹬與前擺的動作,中距離的速度比短距離的速度稍慢,所以身體沒有像短跑跑者那樣快速移過支撐點,支撐腳幾乎直接在重心下面。中距離跑者臂幅度較,步長較短,肩膀保持水平和直立地向前跑,身體沒有向前彎或向後仰,也不能出現彈跳動作。

至於更長的長距離跑步項目(10000公尺以上跑離),手臂擺動幅度可以再小一點。而長距離跑步幾乎是用全腳掌著地,選手從後腳跑向前腳掌滾過,擺動手臂應該放鬆,前擺不超過身體中線,向上擺的高度不超過下巴,肘關節夾角小於90度,向下擺動時,手臂經過大腿口袋處,然後打開肘關節,抓住跑步之韻律節奏。因為長距離跑是屬於有氧代謝系統,放鬆手臂及小幅擺動,可以讓呼吸肌不緊張,有利於呼吸順暢。

肆、跑步訓練區域

第一訓練區:基礎有氧耐力區

  1. 距離與配速:自然輕的長跑60-180分鐘
  2. 心跳數:每分鐘120-140次

第二訓練區:長時間耐力區

  1. 距離與配速:快速的穩定速度跑20-100分鐘,以20公里或馬拉松的比賽速度為配速
  2. 心跳數:每分鐘140-160次

第三訓練區:中時間耐力區

  1. 距離與配速:非常吃力的長跑訓練(間歇訓4-10公里)以3000障礙至10000公尺的比賽速度為配速
  2. 心跳數:每分鐘160-180次

第四訓練區:速耐力

  1. 400公尺特殊速耐力:以400公尺比賽速度為配速
  2. 800公尺特殊速耐力:以800公尺比賽速度為配速
  3. 1500公尺特殊速耐力:以1500公尺比賽速度為配速
  4. 心跳數:每分鐘180-200次

第五訓練區:速度

  1. 50公尺、60公尺、100公尺、200公尺(後段+速耐力)
  2. 心跳數:每分鐘200次以上

伍、如何擬定年度中長距離跑步訓練計劃

  • 比賽項目?
  • 最重要比賽何時?
  • 有多少高峰期要調整?
  • 是否需要團隊訓練、移地訓練或高地訓練?
  • 分析選手的優劣點?
  • 不要試圖在同一時間發展過多的訓練特色。
  • 利用不同訓練區加強選手能力,從低強度到高強度逐漸加強。
  • 需要實施新的高強度訓練時,必須以漸進方式來達到預定的訓練。

陸、結論

短跑與中長跑的屬性不同,訓練的方式也不同,深入了解後,不難發現短跑項目必需具備的爆發力,以及使用器械的重量訓練,對於中長跑項目並不是特別需要,甚至於不重要;中長跑項目跑者需要強而有規律之心肺功能。當然,心肺功能與肌肉收縮速度、肌肉持久忍受度有著相關性,也就是說中長跑跑者將跑的速度提升到極限時,心肺及肌肉能否承受長時間、高速度不斷的衝擊,是決定跑者比賽勝出、創造佳績的重要關鍵。

最後,我們絕對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耐力訓練,除了生理與心理均需兼顧外,潛藏於頭腦的獨控意志與鬥魂精神,絕對是跑者能夠持久支撐的原動力,也是提升耐力體能的主要關鍵。

底下十點是中長跑奉行及參酌的圭臬:

一、對於耐力運動項目需帶著狂熱與渴望,下定決心,持之以恆。

二、設定目標至少5襠,甚至於10年以上,勿操之過急,異想一步登天。

三、依據科學原理、原則,以漸進方式實施耐力訓練,方能事半功倍。

四、訓練內容及訓練量,應儘量考慮跑者能力、需求及個別義異,「適度」與「節制」也是教練與跑者必要遵循的規範。

五、讓跑者嘗試多方面訓練方式,諸如酷熱、凍冷、刮風、下雨、上坡、下坡、野地、清晨或夜晚等不同天候、不同環境及不同時辰的體驗。

六、訓練強度、距離設定、休息時間及休息方式,應力求變化,提高跑者訓練動機及興趣。

七、「苦練」能夠提升耐力運動成績與表現,因此,要能忍受過程的痛苦與折磨,全力以赴,絕不輕言放棄。

八、黎明前夕,是最黑暗時期,沒有經歷失敗,絕無成功機會,當你很酸、很喘、很累的時候,你的對手一樣很酸、很喘、很累。

九、開始與結速是容易的,其中最辛苦的是「過程」;因此,跑者必須「耐心」接受訓練,教練則須提升「自我信心」,讓跑者「敢於」、「習於」、「樂於」接受長期嚴格的耐力訓練。

十、耐力訓練之餘,多讓跑者休息,身心力求輕鬆愉快。假如,教練沒有時間督導跑者訓練,沒有時間參與跑者的活動,一定要授權富有責任感及領有專業證照的教練代理督訓,維護跑者訓練中的「安全」

文章標籤

mingyi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裁判工作須知

  1. 裁判代表賽會形象,請保持熱忱與微笑,用心服務選手
  2. 工作時請勿飲食(喝水除外)、聊天及講手機
  3. 工作時禁止蹲坐或倚靠
  4. 不可躲在陰涼處或撐傘
  5. 選手如有疑問,應主動上前協助,不可袖手旁觀
  6. 如遇意外狀況應迅速上前處理,立即回報協會人員
  7. 請勿對外發言,禁止接受採訪,除選手提問外,勿回簽問題
  8. 請主動發現問題,主動解決,防範意外發生
  9. 請攜帶手機隨時拍照或錄音存證,保障選手及自身權益
  10. 如有選手受傷或身體不適,請立即與醫護組連絡救治
  11. 禁止協助選手或為選手加油
  12. 發現可疑人員或物品,立即通報該組主任及協會人員,必要時就近請警方處理
  13. 如發現選手裸露上身、配戴耳機或展示商品應立即糾正並登記、拍照,隨後通知協會人員
  14. 如果重大事故請立即撥打110及119爭取時效
文章標籤

mingyi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換區行為準則

  • 從把自行車從架上拿下開始,到把自行車放回架子上為止,必須全程戴安全帽。
  • 參賽者必須使用大會分配好的車架,不得使用別人的車架。
  • 沒有用到的比賽物品只能放在自己的區域內,不能放在別人區域,如果大會有提供容器,則必須放在容器內,不得放在地上。
  • 參賽者不得妨礙其他參賽者前進。
  • 參賽者不得觸動或損壞其他參賽者的裝備。
  • 參賽者必須在規定的區域內上下自行車。
  • 轉換區內不得騎車。
  • 自行車必須筆直地放置架上,不得只靠一邊把手斜放。
  • 禁止裸體或不合乎禮儀的暴露。
  • 只有比賽時會用到的物品才能放在轉換區內。

裁判應用以下方式執法

  1. 吹哨
  2. 秀出紅卡或紅旗
  3. 呼叫選手號碼並喊停
  4. 參賽者在被取消資格後,可以繼續完成賽事,之後可以上訴(appeal)
  5. 在菁英賽和23歲以下賽事中,如果自行車部份是繞圈賽,則必須立刻離開現場。

轉換區裁判功能

方向指示

定點:

  1. 與游泳連接處至轉換區入口
  2. 轉換區內各車架通道
  3. 轉換區通道出口至上車區
  4. 轉換區通道出口至跑步連接處

任務:

  1. 指示參賽者前進方向
  2. 檢查是否違規
  3. 排除妨礙賽事進行之因素
  4. 確保賽事安全、順利

交接區域

定點:

  1. 鐵三角游泳選手與自行車選手交接區域
  2. 鐵三角自行車選手與跑步選手交接區域

任務:

  1. 檢視、排除環境危險因素
  2. 排除妨礙其他人前進的參賽者
  3. 指示參賽交接位置
  4. 檢查是否違規

上下車區域

定點:

  1. 上車區域前
  2. 下車區域前約30公尺
  3. 下車區域

任務:

  1. 檢視、排除環境危險因素
  2. 排除妨礙其他人前進的參賽者
  3. 指示參賽者上車位置
  4. 檢查是否違規
  5. 揮旗、擴音指示選手減速
  6. 檢視、排除環境危險因素
  7. 指示選手減速
  8. 收信物

安全維護

定點:

  1. 轉換區週圍
  2. 交接區週圍

任務:

  1. 維護轉換區週邊安全
  2. 維護交接區週圍群眾動線、秩序

放車要領

  1. 開始放車時,規劃轉換區兩端都可放車。
  2. 入口規劃多通道。
  3. 核對【號碼布、安全帽號碼、車身號碼】
  4. 檢查車型是否符合規定
  5. 菁英組車輛要有驗車標誌
  6. 選手以外人員,禁止進入轉換區

領車時機與要領

  1. 最後一位路跑出轉換區,即可準備開放領車
  2. 規劃轉換區兩端都可領車
  3. 領車出口規劃多通道
  4. 兩人一組進行領軍
  5. 核對【號碼布、安全帽號碼、車身號碼】

選手比賽時間推算與場地變換

  1. 游泳(關門)
  2. 騎車(上、下車線,三角錐運用)
  3. 路線重疊處理(游泳、騎車)

正式比賽轉換區違規懲罰項目

  1. 上車線
  2. 下車線
  3. 籃子物品(紀律)
  4. 帽扣
  5. 懲罰秒數

轉換區主任(副主任)

位置:隨賽事進行變換位置

任務:

  1. 提前到場熟悉場地路線
  2. 負責參加裁判會議
  3. 研讀秩序冊
  4. 與裁判長確認任務內容
  5. 領取轉換區裁判所需設備器材
  6. 進行裁判人員清點、編組、分工
  7. 進行任務講解
  8. 分配設備器材,檢查個人裝備
  9. 確認通訊方式
  10. 確認人員、環境、場地就緒,方可開放入場放車
  11. 研判可以領車時間
  12. 隨時進行危機處理、排除各種問題

現場實務

常見案例

  1. 家屬、游客要穿越轉換區
  2. 選手晚到
  3. 轉換區清空,選手遲遲不去集合
  4. 在轉換區騎車
  5. 安全帽未扣好
  6. 裸露上身
  7. 戴耳機
  8. 帶寶特瓶、玻璃瓶
  9. 騎小徑車
  10. 在轉換區和其他人相撞(方向相反)
  11. 在上車區穿鞋
  12. 抵達下車區,但未減速
  13. 忘了戴安全帽騎車(戴輕便)
  14. 戴著安全帽跑步
  15. 喝別人的水
  16. 放錯車架
  17. 騎錯車
  18. 戴錯安全帽
  19. 安全帽遺失
  20. 記者追星
  21. 完賽選手拿物品
  22. 選手急著領車離開

選手常問問題(賽事)

  1. 報到處在哪裡?
  2. 在哪裡檢錄?
  3. 廁所在哪裡?
  4. 交接區在哪裡?
  5. 比賽路線怎麼跑?
  6. 我的車子在哪裡?
  7. 在哪裡還晶片?
  8. 何時可以領車?

轉換區裁判應攜帶的裝備

  • 帽子
  • 哨子
  • 旗子
  • 背心
  • 筆、紙(秩序冊)
  • 無線電
  • 相機(手機)
  • 攝影機
  • 大聲公

提醒與建議

  • 安全第一(選手、自己)
  • 善用警告(情、理、法)
  • 熟讀規則、提升自信
  • 剛柔並濟、避免衝突
  • 主動機警、互相支援
  • 無怨無悔、完成任務
  • 永保熱情、風雨無阻
  • 善用地形、善用地物
  • 設施補強、精簡人力
  • 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 珍惜綠份、下次再見
文章標籤

mingyil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